为什么别墅都在郊区?
首先回答题主问题,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国内别墅在城市的分布确实是在向郊区化方向发展; 但是! 现在城市里的低密度住宅(低密度是指小区容积率小于1)实际上已经不再属于别墅了。 这里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什么是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在城市规划中规定的居住建筑间距一般为冬至日照时间不少于一小时且全天光照时间不少于二小时。也就是说除了冬季没有太阳的那段时间,其他季节一天之内要有至少六个小时的阳光。
国家制定这个间距的原则是保证每套房都有足够采光的时间,同时为了安全考虑相邻房屋之间要留有安全距离以防范危险发生。 一般来讲一个小区容积率低于0.5就被称为低密度住宅区了。当然这里的低密度是相对于高层建筑而言的。当一栋高层住宅下面配置了足够的绿化和休闲空间,同样可以做成低密度的社区。 接下来我们看看历史上国内的别墅在城市的分布。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 这一时期我国的住宅形态主要是基于西方的单元住宅。这种住宅往往是一层一户独门独户,配有独立花园。多存在于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
由于西方单元住宅的概念是从欧美借鉴过来的,所以这些带有独立花园的住宅其实跟现在意义上的别墅没有本质的区别。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这一阶段我们的住房制度实行的是高福利政策住房全部由单位负责。所以这个时候的住宅不管是不是独立住宅都不存在产权的问题。单位把住宅分配给职工居住职工既没有权利转让也没有义务支付租金。 这一阶段城市住宅的主要形式还是基于单元住宅的基础之上做一些改造。例如将一层的房屋抬高做两至三层,或者在一层的上面加建二层增加使用面积等等。不过虽然做法上有所改进但根本上的单元住宅的性质是没有变化的。
依然是一套房子一间居室。只有一些特殊人群比如专家、领导等有资格获得带独立卫生间的房间。普通人依旧是共享公共空间的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原来的福利分房制度转变为商品房制度。原来由国家统一建设的住宅改为市场化运营。一方面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户型和小区环境;另一方面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在土地利用上精打细算。
二、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从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逐渐转向追求更舒适的生活。这时候低密度的花园洋房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由于旧有体系已经被打破市场机制尚未完善各方面机制也不成熟因此这阶段出现的花园洋房存在着质量差、烂尾等诸多问题。 直到90年代后期房地产市场充分发育各类配套机制也逐渐完善,低密度的花园洋房才逐步发展成今天的小区。
从上述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自带着优越感的别墅(严格意义上说现在的别墅已经不属于别墅了)其实是伴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它符合社会阶层晋升之后人们对于高端居住的需求同时也顺应了地价上涨楼市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