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在古代叫什么?
在唐朝,人们常把规格很高的豪华别墅中庭前的大堂称为“花厅”。比如《大唐故特进尚书左仆射裴公神道碑铭并序》就有“公(裴度)虽居花厅,乃清昼闭阁,吟哦而已”的记载;而宋代《东京梦华录》中也提到“花厅前多植花果,夏月绿阴如盖”。 除了花厅之外,唐代的富豪们还将自己府邸的中庭花园命名为“小蓬莱”、“小洞天”等,以显示自己的生活犹如神仙一般。
至于元朝和明朝时期,由于蒙古人的习惯是把室内主要功能区分隔成很多小块区域以便于分而治之所以这种格局就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到了清代之后,这种情况依然延续。因此我们现在的四合院都是按照这种格局来设计建造的,只是比古代多了一些现代化设施罢了。
而在欧洲,一直到19世纪以前,绝大部分的有钱人都是把客厅直接设在了房子外围,并没有采用现在这种一户内套一院的别墅式住宅。他们所谓的“别墅”其实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豪宅”概念差不太多——其实就是一个大房子外加一个宽敞的庭院而已。
直到1820年左右巴黎出现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别墅。这些新建筑采用了当时十分时髦的都铎建筑风格,有着高耸的尖顶和宽大的窗户。当然室内也必须得配有精美的装潢和家具了。 而英国则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开始兴起了别墅之风。不过那时的富人阶层并不像法国人那样喜欢把自己的房子建在一个远离市区的静谧之处,而是更喜欢在自己的房子周围建上一圈回廊或是围墙,把别墅与外界隔绝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