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坍塌原因?
最近在整理1932年到1949年上海、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的建筑普查资料,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明确和具体。 下面摘译自1950年和1956年的《旧中国首都城市建筑调查报告》中的主要部分(该报告由北京市、南京市有关部门主持编写),其中详细讨论了这些老建筑的损坏状况及其原因,包括对“塌”楼的分析——虽然年代有些久远,但足以说明问题了! 首先来看“南市”大楼的倒塌过程: “南市大楼”是天津著名的历史建筑物之一,于1937年建成投入使用后一度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百货公司(见图2-89)。解放初期,这幢建筑物的情况如图2-90所示。调查队根据当时的资料及后来的情况知道,这座大楼在1950年春曾发生过局部倒塌事故。 在调查中得知,这幢建筑物在1949年前已存在下列缺陷和不安全因素: (一)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经调查队实地勘察测量,该建筑物北边与河北路间有一2米宽土沟(原来为下水道),此处的地基标高略低于南边的河北路与福裕大街处。因土质不同,南北两端的地基不均匀而使整幢大厦有向两侧倾斜的趋势(图2-91a、b);同时由于土沟的存在,北边墙底部出现裂缝(图2-9l c,d),并逐渐加深加宽,造成该段墙体逐渐向下凹陷。另外,据有关资料载述,该地基原为一古河道,河底淤泥深达10米左右。为了减轻地基负荷,曾在地下约四米深处挖排水沟,并在上部铺以碎石及三合土,再覆盖一层厚约一米左右的土层作为地基。但当时未采取有效的排水或加固措施,故致使地基下陷不平。
经过几年的使用,该工程建筑物向北倾倒的倾向日益加剧,到1950年春发生部分倒塌事故,即该建筑物底层两端的二个门廊及部分房屋严重受损(图2-92)。同年进行了抢修整治,并对该建筑物重新鉴定评定为五类危房。 这幢建筑的倒塌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属于自然破坏范畴。至于引起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除了前述的土质差异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这幢大楼的建筑平面布置采用东、西、中三段式布局方式。从建筑平面图看,其每段的荷载量是不平衡的,中段的荷载力最大,东西段最轻。同时,在大楼的东部又设有两座高大的塔式建筑物作为装饰物,增加了东部的荷重,从而造成了地基的不匀衡状态。 二、由于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复杂,在自重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荷重不均也影响了地基的稳定性。
三、建筑物的地基原位于古河道底上,地基的承载能力较低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上述几点可以看出,这幢建筑是在无设计依据的情况下建造起来的,而且施工质量也不合格,因此才出现了这样悲惨的结局。 再看建国初期北京的“天桥”剧场:
北京的天桥剧场建于民国时期。最初叫兴发顺茶园,后来改为兴发园票房。1913年开始营业,演出京戏。它的建筑年代虽早,却是一座比较新式的剧场,只是规模不大。该剧场的正立面呈凸字形,舞台是凹进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侧厅和一个散座区。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管了这个剧场,改名为人民剧场。 由于过去军阀混战,战火连绵,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因此许多戏曲演员纷纷流落到天桥来谋生。他们有的卖艺,有的靠说书唱曲赚钱过日子……于是这一带很快地变成了一座曲艺场。后来,随着人民的觉悟和文艺政策的实施,一些名角来到天桥继续他们的艺术生涯。
解放初期的天桥剧场还是一座小剧场。观众厅里只有三层座位,加上后台只容得下几百人。它既不像旧社会的茶园,也不像旧社会的电影院那样舒适宽敞。人们都亲切地称它为“草顶房”。 1949年秋季,北平刚一解放,解放军的干部战士就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剧场修理围墙大门,进行卫生大扫除。1950年春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文工团进驻在天桥剧场内进行演出活动,为这座老剧场增光添彩。
解放前天桥剧场的观众大多是贫苦的农民和城市失业工人。因此,他们在戏院内只能坐小板凳或站在地上观看表演。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这座旧剧场很关心,派专人对它进行了修缮改造。把原来的木板地板换上了水泥地面。还安装了玻璃窗子,使整个大厅变得明亮起来。 解放后的天桥剧场不仅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有了新的内容。每当京剧明星、杂技演员、相声大师在这里登台演出的当天,门前总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解放前的天桥剧场是座民间的小剧场,解放后的人民剧场却成了具有现代水平的剧场。这是因为政府和人民给予了大力的支援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