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阳台怎么说?

夏晨捷夏晨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阳台”二字,古文字书称为“徘徊”。 《尔雅·释宫》:“阳台,复阁。”“阳台”一词最早出现在郭璞注的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人间训》中:“昔者楚灵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左援玉斧,右携长矢,吟啸于野圃之间……至于平林,昭王欲射蛟龙,左右让之。王曰:‘夫先王春宴亭台上,夏涉池沼,秋登郊原,冬幸暖室。今吾南征徐方,东翦东海,西灭西戎,北逐匈奴;雄霸天下,有如吾何!’于是乃发兵向北,至彘(今山西洪洞)而反。”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阳台”就是一层复式的建筑。到了唐朝,韩愈在《南山诗》中写到:“坐请阳台客,扶苏主人翁”;李商隐在《月夜忆舍人》中也提到“阳台去此无多事,共约重阳酒一卮。”这里的“阳台”都是复层结构的建筑,和我们现在的楼房差不了多少。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上层建筑的房间是供人居住的卧室吗?不是的。它们的功能主要是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收藏物品,而且面积都很小。在唐代,这类房间的窗子都很矮,大概只有一米高,所以只能容得下蹲着的人体;而宋代的文人笔记中提到这类房间的窗户时,说它是“明窗”,可见其高度已经可以让人站立起来了。

那这一类建筑里的生活场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位唐朝诗人张九龄回忆童年时代在荆州(今天湖北荆州市)生活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夜,遍插茱萸独自看。”—重阳佳节夜晚,张九龄独自一人登上高处(应该就是他家的阳台了),面对浩渺的长空,不禁想起远在异乡的亲人,思绪万千。 “遥知”二字把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描绘得令人动容。

玉弦香玉弦香优质答主

“南窗”是现在,古人把“南牖”“南窓”(《荀子•劝学》)与“北牖”“北窻”对举的,说明古人对于窗户的命名是很讲究的,至少说明是有道理的,绝不是凭空而来的。 那为什么会有“南牕”、“北牗”和现代汉语里的“阳台”呢?我觉得这是从字面意思推测得出的结论了。 “牗”在古义里表示“开在墙上的窗棂或门扇”之意且一般指代单扇的门窗而非两扇之间那种;而“牕”本义为“窗上横槛”。所以两者都是表达同一类的建筑构件,只是前者更侧重于其形状,后者则突出的是其位置及功能的限制罢了——当然它们都是名词,不过一个指物一个是动作行为,这又是区别它们的词性了! 所以我认为题主可以这样理解“牗”和“牕”——

一.以动词形式出现的“牗”——由动词“通”演化过来的“疏导”之义,即引申出来的“穿”的意思。

二.以名词形式出现的“牖”——“沟通”的意思——“沟通”又引申出来“通道”的意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含义。这里注意一下这里的“道”不是道路而是通道或者说是能通行的道路。

三.名词形式的“牕”——“开在墙上的窗棂”。因为“道”有了交通的含义后也就衍生了诸如“路径”“方法”等等抽象意义并进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词汇。

四.名词形式“阳台”——借用现在人们常用的名称表达一种日常的事物而已。但要注意它的来源,“台”指的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阳”则是指日光照射之处,两者的组合自然也就是被日光高出的地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