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别墅和郊区别墅哪个好?
别墅,顾名思义就是豪华的住宅。这种建筑类型在市中心是绝迹了(除香港之外),因为中国的土地都是国有的而且是实行计划经济,不可能出现那种一户一地的模式,所以想建别墅只有去郊区买了。 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倡这种建筑出现在郊区呢? 这是因为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不合理导致的。
首先我们现有的城市规划中,把城市用地分为几个等级,并规定了各个区域的建设规模。这样的目的是控制城市的膨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房地产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这个城市用地规划被扭曲了。在那些经济发展快,投资环境好的地区,大量的工业项目涌入,但是城市的人口却跟不上,于是出现了很多所谓的“空心村”。这些空出来的地干嘛了呢?政府用这些土地去进行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盖起了高大上的行政中心、高铁站等等。
而老百姓想要买房怎么办呢?政府以政府的威信强行让开发商去建设各种保障房,廉租房用来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至于富人们则要去海外购买豪宅了(据福布斯排行榜,在中国收入最高的10%人口比20%人口的平均年收入多48倍,而最富有的1%人口甚至要比剩下的90%的人均收入水平高出近500倍之多!)。
因此现在的问题就是,在城市里那些真正需要住房保障的中低收入人群得不到足够的帮助,而那些既得利益者却把本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的钱花在了为富人群体营造更好的居住条件上。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那么如果把这些既得利益者的房产收回,拿来给中低端人群建保障房,是不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可惜这在现阶段却是完全不可行的。因为这些房子本来就是为了富人准备的,他们愿意花钱买这类品质的房子,而且这类房屋一般地处偏远,环境也不错,政府只需要稍微投入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了。
当然有人会说,可以拿一些土地出让的钱来建设保障房啊,但是我们现在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够高了,如果再大幅度提高土地价格,不仅会对地方财政构成威胁,而且还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毕竟高土地成本对消费和投资都是一种抑制。 面对既成事实,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学会如何与这种“反规划”行为相处。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承认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并且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城市规划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能够既保证中低收入的群体的住房需求得到满足,又能在宏观层面上确保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